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中国直肠型占14.8%,左半结肠型占51.4%,病程超过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中医可归属在“泄泻”“痢疾”“久痢”“便血”“肠澼”“下利”“滞下”等病范畴;藏医可归属在“隆泄泻”“培根泄泻”“赤巴泄泻”“聚合泄泻”等病范畴。
临床表现
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其它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还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多在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腔及肝胆等肠道外表现。中、重度病人的活动期可出现发热。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病人可有明显压痛。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
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 约5%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
2.癌变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病程漫长者。
3.其他并发症 结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
实验室和相关检查
1.血液 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均提示本病处于活动期。
2.粪便 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粪钙卫蛋白增高提示肠黏膜炎症处于活动期。
3.结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扩展,内镜下所见黏膜有改变。
4. X线钡剂灌肠 不作为首选检査手段,可作为结肠镜检査有禁忌证或不能完成全结肠检査时的补充。主要X线征有: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多发性浅溃疡;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重度病人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査。
5.黏膜组织学检查(肠镜或手术切除标本)
诊断标准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行肠镜或钡灌检查,符合典型表现可拟诊为本病。
3.如再加上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及临床表现、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暂不作岀诊断,须随访3-6个月,根据病情变化再作出诊断。
5.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诊断内容
1.临床类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
2.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3.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4.病变范围:直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
5.肠外表现:虹膜炎、口腔溃疡、硬化性胆管炎、关节炎等。
6.并发症: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
治疗方案
1.治疗目标
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2.治疗原则
采用持续、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分级、分期、分段的不同而制定方案,提倡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整体治疗与肠道局部治疗相结合,西医药治疗与中医药、藏医药治疗相结合。
3.治疗要点
3.1轻、中度:可给予藏医或中医辨证施治,或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若无效可中西藏药物联合,对远段结肠炎可结合直肠局部给药。以上治疗无效时可用激素。
3.2难治性:指激素依赖或抵抗,宜早期采用藏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方案,必要时选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3.3重度:建议采用藏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口服激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局部治疗无效,或出现高热、脉细数等全身中毒症状者,应采用激素静脉输注7-10d。如无效,则应考虑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静脉滴注,必要时转上一级医院外科手术。
3.4维持治疗: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宜选用藏、中药维持治疗,亦可配合小剂量的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通常不少于4年。
西医治疗
1.控制炎症反应
1.1氨基水杨酸制剂 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和柳氮磺砒啶,用于本病轻、中度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
1.2糖皮质激素 用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病人的首选治疗。
1.3免疫抑制剂 用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及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及骨髓抑制,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白细胞计数。
2.对症治疗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应补充清蛋白。病情严重应禁食,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对腹痛、腹泻的对症治疗,慎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如地芬诺酯(苯乙哌啶)或洛哌丁胺。对重症病人应禁用,因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
3.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为: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择期手术指征: ①并发结肠癌变;②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副反应大不能耐受者、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者。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肛门小袋吻合术。
中医诊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起居不调、情志失常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多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标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本虚多呈脾虚,亦有兼肾亏者。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初起实则通之,病久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初起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病久虚证、寒证,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本病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证治分类
依据症状舌脉情况,溃疡性结肠炎大致可分以下11个证型,有兼证或夹虚、夹瘀、夹热、夹气滞者,更应酌情加减用药,精准给药,重在辩病(证)机,辨证施治。
1. 大肠寒湿证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胃苓汤加减。
2. 大肠湿热证
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3. 寒热错杂证
症状:下痢日久,反复发作,腹痛绵绵,畏寒喜暖,大便稀溏,夹有黏冻,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久痢伤及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
代表方:乌梅丸加减。
4. 脾虚湿蕴证
症状: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5. 肝气乘脾证
症状:泄泻肠鸣,夹有黏液血便,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排便不爽,腹胀,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代表方: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6. 食滞肠胃证
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7. 阴血亏虚证
症状: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脓血黏稠,日久不愈,或下鲜血黏稠,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口渴,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8. 脾肾阳虚证
症状: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关门不固。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9. 脾虚郁热证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脾阳不振,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10. 脾气虚弱证
症状:腹胀食少,便溏或夹少量黏液,肢倦神疲,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或脱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机概要:久痢伤脾,脾失健运。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1. 瘀血内阻证
症状: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拒按,下痢色黑,夜间加重,或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加重,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久痢不愈,瘀血蓄积肠腑,气滞血阻。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针灸
常用取穴有:脾俞、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大肠俞、气海、关元、太冲、肺俞、神阙、上巨虚、阴陵泉、中脘、丰隆。
藏医诊治
概述
藏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下泻泡沫、黄色稀液、紫色稀液、烟汁色稀液等的一种疾病。
病因
食物不消化、胃火衰退、大小肠受寒、胆汁下落于腑,肝热下落等均能诱发本病。泄泻分为9种。
症状
①未消化泄泻:食物未消化所引起,症见腹胀下泻;
②胃火衰泄泻:胃火衰败所引起,下泻完谷不化;
③肠寒泄泻:大小肠受寒所引起,肠鸣噜噜,受寒疼痛尤甚;
④胆汁下注泄泻:胆汁下注于腑引起发烧、泻物黄色;
⑤肝热泄泻:肝热下落所引起,泻物色紫红,或如烟汁色;
⑥隆泄泻:隆邪所致,腹胀肠鸣、泻时多泡沫有声响;
⑦赤巴泄泻:赤巴邪所致,泻物红黄气味恶臭,情不自禁地遗泻;
⑧培根泄泻:培根邪所致,泄泻粘液、小腹有沉重感;
⑨聚合泄泻:三邪聚合所致,具备以上诸病的症状。
藏药治疗
未消化与胃火衰败引起的泄泻,少食为宜,或进食少量性轻易消化的食物,多饮开水及少量温酒为宜。酌情选服七味小叶杜鹃散、《后续部》中的“果马卡”散、各类盐丸、九味石榴止泻散等。饮食起居方面,忌凉性食物,身居热处为宜,穿保暖衣服。培隆侵入大小肠引起泻泄泻者,内服九味五味子散,取大小肠穴施灸,饮食起居同上。胆汁下注于腑引起泄泻者,内服四味止泻木子汤、七味胆粉散。重症按《四部医典》所述施治。肝热下落引起的泄泻,内服四味止泻木子汤、九味牛黄散、七味红花散、十五味止泻木子散等方剂,或者参照木布腹泻治法施治。上述两种泄泻,食少量性凉、轻之食物,居住于温暖之处为宜。隆所致泄泻,采用油罨法和用缓导剂温和泻下,内服(秘诀部》中的三味石榴散,食用熔酥油。
赤巴所致泄泻,《秘诀部》中的三味石榴汤、八味禾叶风毛菊散,或者九味头花蓼丸用淘米水冲服。培根所致泄泻,内服《秘诀部》中的九味生姜散。聚合症所致泄泻,依照三因盛衰病情,对症施治。
也可以依据病情需要,采用金针刺穴、藏医火灸或藏药浴等藏医外治疗法。
预防调护
调情志,缓解紧张情绪,消除不良情志刺激。慎起居,每日生活规律化。节饮食,忌牛奶、乳制品,忌生冷、油、辛辣、煎炸之品,慎食粗纤维食物。饮食宜清淡、细软、少渣、易消化。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医疗随访,不要擅自停药。病情反复活动者,应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
预后
本病呈慢性过程,大部分病人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有并发症如感染、中毒性巨结肠、老年病人预后不良,但近年由于治疗水平提高,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预后较差,但如能合理选择手术治疗,亦可望恢复。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应注意随访。病程8-10年及以上的广泛结肠炎和病程15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病人,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 查,每2年一次。
(张建峰编写)
声明:
1.不足、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使我们不断完善提高;
2.参考书《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教材;
3.参考书《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二版教材;
4.参考书《藏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5.部分资料选自网络,涉及知识产权事宜请联系本网站,我们及时修改或下架,对此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