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彩票下载-互联网彩票官网版app下载

欢迎访问济南济民医院有限公司官网
  • 当前位置:
  • 互联网彩票下载-互联网彩票官网版app下载>
  • 藏医药赐健康 >
  • 妇科疾病 >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藏、西医诊治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藏、西医诊治
    发布时间:2020-02-1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藏、西医诊                   ;

    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后遗症。常见的临床表现

    1不孕,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发生率为20%--30%

    2异位妊娠   

    3慢性盆腔痛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体征: 输卵管病变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若输卵管有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若结缔组织病变,子宫常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底韧带增粗、变硬,有触痛。

    治疗: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一般对症处理,包括口服活血化瘀的中成药物理疗法能缓解症状但易复发。藏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尤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藏医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分析。                                 该病是妇科的一个综合性疾病。总的病因是受内外不同的致病条件使隆,赤巴,培根三因失恒所致. 具体来分,从病性来分,包括隆病,赤巴病,培根病及血病。有寒性病也有热性病或二者兼有,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性不同。

    急性盆腔炎时,病人有:发烧,体温升高,月经量增多,病人喜欢吃热性食物怕冷等----是热性病。如果病人一开始症状不严重,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治疗。或者经过西医的抗生素的治疗,致病的病原体被清除,症状一时缓解,但留下并发症,尤其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此时主要是寒性的表现:经血滴沥,白带增多,小腹部疼痛等就是寒性病。

    从疾病的范畴分,包含妇虫病,妇风病,妇血病,黄水病等,主要是受饮食起居不良生活等导致而成。

    子宫虫病,虫痒证,尾闾处和阴部发痒,阴部恶臭。虫怒证,宫颈肿胀,黄水滴沥,子宫坚硬,阴部肿胀等。

    黄水病:三因素失调导致黄水偏盛,进入肾脏,导致胯腰及大腿肌肉疼痛,下体沉重。黄水下注于府,则腹部疼痛,小便不利等。

        隆溃散于脉道和脏腑等导致妇科热症病,腰椎关节蒸痛,受凉加剧,腰部以下拖拽,小腹有束缚感等 

        肾妇血病:阴部发痒,阴户灼痛,腰和尿道以下骨蒸灼痛。小肠妇血病,小肠灼痛如刀割。宫血凝结证,身重难行,小腹胀满沉坠之感,小腹出现阵发性刺痛等。

    以上描述对应西医的盆腔炎都有体现。

    诊断:1、望病人肤色、体型,望舌质、舌苔。

        2、祥细询问病史,包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起居爱好、月经史、婚育史、性生活及性伴侣的情况,询问平时月经的量、色、有无血块,白带的有无、量、色、质地及伴随的相关症状。

    3、尿诊:根据病人的尿夜的色、味、蒸汽大小,泡沫的多少、大小等判断疾病的寒热。也可结合妇科检查体征或借助化验尿常规或妇科B超综合判断。   

    治疗,在三因理论指导下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判断不同的体质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寒症热治,热症寒治,寒热混杂,分阶段分寒热或用中性的药物试治。

         1、从饮食起居生活方面给预详细全面的了解,包括月经史,婚育史,性伴侣,性生活等有针对性加以指导。根据病人具体体质,隆性偏盛者给予补益的、甘味、润、重性、温暖的食物。培根偏盛者如过度肥胖,则嘱其食用性轻、糙、热、锐的食物、并增加运动。热性偏盛时使用凉、顿性食物。让病人知道自己是治好疾病的真正医生。平时的吃食,穿着,饮食起居与药物同样重要。

    2、药物治疗,寒性体质可用八味石榴散、十九味沙棘丸等,血偏盛着可用十八味檀香散、三十五味沉香散等内服平息方剂。期间严密跟踪随访,根据病人用药后的情况随时调整,以达标本治。

    图片1.png

        3、外治法,根据不同病性用不同外治法。寒性的可用药浴和热熨法。通过热及药的双重作用疏松腠理,开启汗孔,舒气通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经络脏腑,消肿化瘀止疼。热性的尤其固定不能移动的可以用冷敷法缓解。

    盆腔炎尤其是慢性盆腔炎易反反复复,藏医的综合疗法,平衡三因以达标本兼治最终使其康复为其特色。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痛经的藏、西医的治疗
  • 电话 : 0531-55667758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57号老年活动中心1-101
  • 技术支持 :
  • 济南济民医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公众号.jpg

    关注公众号

    微信.jpg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