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病位在脾胃,可涉及心、肝、肺、肾。脾胃不和,则运化呆滞,气血津液亏耗,最终形成积食。
本病可见于肠胃消化不良、急慢性腹泻、肠寄生虫病等。
【辩证要点】
临床辩证应分清虚实寒热
主症: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或疼痛,或伴有呕吐,大便酸臭或溏薄。
1、辨食积与疳积
疳积是由食积转化而来,若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食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积。
2、辨虚实
平素体健,乳食不节而食滞脾胃者,多属实证;平素脾胃虚寒,乳食停滞中焦,日久而成食积者,为虚中夹实。
3、辩兼症
兼肚腹膨胀,食欲不振,大便酸臭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小便短黄如米泔,低热,手足心热,舌红,苔白厚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者为乳食内积;兼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夹有乳食残渣,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者为脾胃虚弱。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健脾和胃,化积消滞。取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足三里、里内庭
配穴:乳食内积配中脘、梁门;脾胃虚弱配胃俞、脾俞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通调胃肠之积滞;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扶土以补中气,两穴合用能通调肠道、健脾和胃以消积滞;里内庭为治疗食积之经验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等,轻叩,隔日1次。
(2)捏脊法:取脊柱及其两侧,使患儿俯卧,裸露背部。从长强穴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为1遍,3遍后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处捏起,自下向上,随捏随放,至大杼穴,反复3遍,每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以及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并对机体各种消化液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2、患儿乳食须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勿过食肥而甘油腻、生冷。
结合《针灸学》供稿